学长学姐说专业||建筑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


【写在前面】

学弟学妹们你们好,我是魏朋汝,1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校十佳志愿者、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几十项大大小小的荣誉和奖励,目前以工作保研至本校。

四年前,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我带着迷茫来到了北京,与很多通过艺考进入交大的孩子们一样,我对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了解度并不高,对设计的思考也没有那么的深入,只是想着作为设计师去为世界改造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

选择设计后,我开始用设计师的眼睛看世界,从大一的设计基础课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再到大四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我对环境艺术设计渐渐有了更多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既需要严谨的逻辑思考,也需要对各种流派有充分的认识,拥有创造力和审美,更要有人文情怀,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设计。

同时,我也解锁出了大学其他种可能性,从社团工作到志愿服务,都见证了我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我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对自己想要选择的人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也正是交大提供的这一平台,让我更好的实现了全面发展,在四年中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扩展思维模式,不为设计而设计】

“我为什么要做设计?”是设计师们逃避不了的问题,与集训模板式套路化的思路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不是机械化的去重复一个一个笔触,排列一根根线条,没有人会给你限定这一笔颜色落下的位置与夹角,你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所以跳出高考时“形式>内容”的思维模式十分重要。突破这个思维模式,我们首先要明白,环境艺术设计是什么,以及自己为什么要做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和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规划与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发、建设与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使人们健康快乐、身心愉悦地享受其中,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共识。

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以人为本,因此,对于一件环艺作品来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空间使用的问题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将设计师想向人们传达的东西通过空间设计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AI甚至可以以比我们快无数倍的速度迅速生成空间模型。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只是单维度的去美化空间,摆放家具,种树,成为一个建模绘图的机器的话,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人工智能无论怎么发展,都取代不了的人类的思维,设计师是有感情的在做设计。除了解决需求和美化空间之外,我们的设计作品应当是会说话的,当人们站在你所设计的空间内,是会引发一些思考或是产生一些感情的。它们或是设计师所传达的,或是人们自发产生的,总之一个空间总是要去向来来往往的人诉说一些什么的,这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

【继承发展文化,做有人文情怀的设计师】

作为设计师,我们也要明白我们肩负的责任,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保留住区域和城市的特点,守住中华文化的灵魂。我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所有人都住在相同的方形建筑物中,在批量生产的室内空间中工作生活,走在模式化建成的相同的公园中,看着千篇一律的世界。

所以,在我大学几年的设计中,我尽可能的去挖掘每个空间的文脉,试图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想保留住空间的记忆,告诉人们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未来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们对圆明园含经堂遗址进行了改造方案设计;我喜欢北京胡同的青砖灰瓦,喜欢它所孕育的文化,喜欢这个空间模式下人们的交往方式,所以在毕业设计中选择了钟鼓楼地区老旧街区的改造项目。

感谢老师们的认可与支持,这四年里所做的设计都是我有强烈表达意愿的设计,让我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找到了环艺设计师存在的意义。

【参与专业实习,规划未来生活】

“我未来要做什么?”是所有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环艺设计师未来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干什么的,应当具备什么专业能力?这一切都可以在实习中得到答案。

我非常建议大家在寒暑假进入到设计院或是设计公司去进行一些专业实习,通过实习,我们可以看到本行业的工作模式,设计师们的相互配合,专业表达对图纸模型的要求,也可以看到一个项目的设计从想法到落实中间的全过程,可以跟已经工作很多年的前辈们聊一聊关于他们对职业的认识,这是我们在学校所接触不到的。在这些接触中,我们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规划,然后去坚定的走自己选择的那条路。

【无需定义成长,解锁无限可能】

人们常说,“上了大学就长大了”,在大学,我们可以有着无数种可能性,可以去选择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

成长应该如何定义?是图纸上一个个跳跃的符号,是教室最后熄灭的灯光,是那场与大家拼尽全力的竞赛,行走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是那一场紧张到手心出汗的面试,是面临抉择的彷徨,还是不惧质疑的选择,去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在大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无需被定义的成长。

成长,在奉献社会的征程中绽放光芒。青春之美便是奉献之美,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我作为一名场馆志愿者,服务国家体育馆冰球赛事,顶着疫情风险进入闭环,为冬奥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我作为城市志愿者站在人民大会堂西路,为党的华诞献礼;我和大家一起走进华奥学校,教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梦想,走进北京北站、北京清河站,走进海洋馆、北海公园,让微笑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成长,在责任与担当中造就辉煌。在新冠的几年中,我们响应号召,迅速行动,义无反顾的加入校园志愿者突击队,我们参与海淀区流调,坚守流调岗位,书写防疫担当,与时间赛跑,流调行动轨迹与接触人员,用细心和耐心仔细的去记录每一个数据,争取有效控制疫情传播;我们参与核酸采样点的测温工作,和学校老师、后勤人员一起,共同保障核酸检测工作快速有序进行;我们参与校园疫情防控志愿活动,在各个校门及检测点维持秩序,累计上岗853人次,保障了进出校的效率。

成长,在热爱中奔赴远方。要想有所成,先要有所爱。无论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还是各类文艺体育活动,只要心怀热爱,便无惧成长路上的艰难险阻。我很荣幸可以在大学期间选择我热爱的学生工作,先后担任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理事,部长,团长,可以陪着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走过四个春夏秋冬,在这里,我认识了我最好的朋友们,收获了无数的温暖与感动,与大家一起,保障校内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为更多人提高与志愿相识的可能性。同时,我也做了班级的团支书,协助处理班级事务。学生工作带给我压力,也推动我成长,每一场活动的顺利举行、每一项所获得的荣誉,都是努力的见证。

饮水思源,我明白我取得的所有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所以,临近毕业,我自愿选择保留学籍任辅导员,以另一个身份留在交大,继续去为交大发光发热,去为学弟学妹们讲述我与这里的故事,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另一个可能性,告诉他们,成长无需被定义,我们可以选择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