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学院网址:http://trans.bjtu.edu.cn/
招生专业咨询电话:010-51688374
交通运输学院与母校同庚,是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教育的发祥地,形成了以铁路为特色,面向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团队;建立了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主,向物流、电子商务领域拓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学院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交通运输拔尖创新人才、塑造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以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为己任,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历史悠久:百余年历史,与交大同庚
独特的学科优势: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综合的办学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显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知名学者 |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高自友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2人:毛保华、李克平、贾斌、关伟、秦勇、孙会君、杨立兴、闫学东、徐猛、陈旭梅、吴建军、冯雪松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董宝田、高自友、贾利民、林柏梁、邵春福、张喜、张星臣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高自友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秦勇、闫学东 青年长江学者2人:贾斌、杨立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高自友、吴建军、杨立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7人:贾斌、姜锐、孙会君、徐猛、杨立兴、闫小勇、孟令云 |
名师 |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人 |
荣誉团队 |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北京市教学优秀团队2个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 |
教师职称 | 教授79人,副高职称教职工104人,博士生导师98人,硕士生导师200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8% |
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等著名大学有着广泛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学院自2012年起开办八期Summer School,邀请国外交通运输领域的知名教授共计48人次参与教学,提供多元化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2014年起,学院连续七年与香港物资采购与供销学会、PolyU等单位合作选拔优秀本科生赴港交流,目前已有多名学生被港大等学校录取为硕士或博士。2017-2019年,共计9名本科生赴日参加“樱花计划”;2019年,学院27名本科生成功申请国际知名高校的中短期交流、游学项目。
2020年,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署暑期学生交流学习的协议,并确定了两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同时,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签了关于学生游学和短期交换的合作协议,筹划在现有基础上推进两校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的申报工作。
招生专业(类) | 专业分流时间 | 科类 | 包含专业 | 所授学位 |
交通运输类 | 一年级 第二学期 | 理工 |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 | 工学学士 |
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 | 工学学士 | |||
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 | 工学学士 | |||
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 | 工学学士 | |||
交通运输(民航运输) | 工学学士 | |||
交通工程 | 工学学士 | |||
物流工程 | 工学学士 | |||
电子商务 | 工学学士 | |||
交通运输 (中外合作办学) | —— | 理工 | 合作方: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中方:工学学士 外方:学习经历证明 |
铁道运输与北京交通大学同庚,历经百年发展,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实力位居全国同类专业方向前列。从1909年开始招生,培养出一大批铁路运输管理专家、学者和铁路行业高层管理者,在国内外、铁路内外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声誉。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列入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历次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人次培养模式培养轨道交通一流创新人才。
本专业旨在满足我国铁路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轨道交通路网规划设计、运力资源配置、产品设计及运输组织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与枢纽、铁路货物运输、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运筹学、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组织学、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经济学、铁路方向认知实习、铁路运输生产实习、铁路运输综合实验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政府运输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科研院所、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大型物流及厂矿企业的运输部门、国际交通咨询公司、交通运输金融投资与管理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等就业。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集团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8个铁路局及铁路总公司、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等 |
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校在传统铁道运输专业深厚积淀基础上,通过加强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凝练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秉持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才培养定位,实施知识面宽厚、专业基础扎实的培养方案,拥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着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为国家及省级交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咨询机构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和运营单位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专业方向着眼于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人才需求,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需要的高级管理与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与经营、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城市客运管理、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市郊运输技术等。
毕业生可在城建、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城轨、地铁、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咨询、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南加州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京港地铁、青岛地铁、深圳地铁、杭州地铁、武汉地铁、中建二局、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
本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以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产学研基地,实施科教融合,创建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制定产学研保研制度,与企业结合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所需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公民意识、健全人格、丰富个性和国际化视野,具有综合交通运输背景,具有良好人文、科学与工程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智能运输感知技术、智能运输系统设计与集成、交通运输控制与优化、计算智能基础、交通大数据与分布式计算技术、交通安全工程、运输组织学等。
毕业生可在铁道运输以及道路交通领域的国有交通运输企业、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智能交通建设和咨询公司等单位工作,也可毕业后继续深造,进入国内外知名交通专业高校或本校攻读研究生。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美国西北大学、南加州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渡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深圳交通信息中心、北京铁路局、广州铁路局、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滴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顺应我国高铁发展的迫切需求,结合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依托百年运输专业优势、雄厚的办学基础和优秀的教学与实践师资队伍,自2015年起开设的国内第一个本科“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专业方向。专业特点是铁路为本、高铁特色,应用先进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强化校企联合的导师制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专业旨在满足我国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高速铁路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培养高速铁路路网规划设计、运力资源配置、产品设计与营销、运输组织与服务管理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高速铁路技术基础、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与枢纽、高速铁路运营管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理论课程,以及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铁路运输综合实验、高速铁路方向认知实习、高速铁路客运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各铁路局集团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各规划设计院、高速铁路公司及与高速铁路相关的国际化企业等单位就业。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佐乔治亚理工学院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新疆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本专业建设顺应中国民航运输快速发展,对民航运输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学校完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体系。专业特点是运用综合运输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建设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方向,强调铁路、公路、民航专业方向间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陆路与空中交通立体化的综合运输学科体系。
本专业立足于交通运输领域,面向多种运输方式,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在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共性基础理论和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以机场规划与设计、机场运行管理、航空公司运行管理、空中交通管理、民航客货运输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适应民航运输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运输基础知识、从事民航运输专业领域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机场运行管理、机场规划与设计、民航客货运输、航空公司运行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基础、民航概论、飞行原理、航空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市场营销学、航空法规、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航空安全工程与管理、航空运输管理、机场群及协同管理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涉及民航运输业务的民航机场(通用机场)、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理局和科研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及研究工作。本专业与美国安伯瑞德航空航天大学(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简称ERAU)签署了3.5+1+1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2021年7月首届学生将毕业,目前已确定的深造率(考研和出国)已超60%。
本专业始建于1985年,2007年和2019年分别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基础雄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并列第3,上海软科排名蝉联世界第一。本专业持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施学业导师计划,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交通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城市交通、智慧交通特色优势。
本专业旨在满足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备承担交通工程项目能力和引领行业发展潜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交通工程导论、交通系统分析与应用、交通规划、道路工程、交通流理论、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设计、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安全工程等。
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行业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等国家机关,互联网、大数据等交通高新技术企业,从事交通规划、设计、管理、运营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上海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市规划研究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
物流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依托我校知名的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学科优势与特色,历经数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物流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着力培养物流与供应链工程方向的精英人才和稀缺人才,涵盖物流与交通、物流与供应链工程、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经济分析、物流运营管理等前沿方向。
本专业旨在满足全球和我国信息社会时代对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培养具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掌握坚实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及具有团队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物流与供应链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供应链管理、物流节点设计、物流服务运作管理、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经济分析、物流工程、管理运筹学、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运输组织学。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泛,可到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门,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大型商贸企业以及新兴技术企业的物流、采购或供应链管理部门工作,也可到规划院、设计院、研究院、银行等从事物流规划、设计、研究与评估工作。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外运集团公司、交通银行、中国电信、中铁北京局集团 |
本专业始建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获批建设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也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面向“互联网+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需求,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部大数据实验室,坚持“思想品德优秀、基础知识宽厚、专业技能突出、融合贯通创新”的理念,培养能够从事互联网与运输服务领域产品设计、研发及运营的高级人才。该专业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6人,实行一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
本专业面向“互联网+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商务管理基本理论,熟悉软件开发平台与商务分析工具,掌握数据分析、产品设计、系统开发、智能决策、商务运作管理方法和技术,能够从事互联网与运输服务领域产品设计、研发及运营的高级人才。
交通出行行为与服务、运输电子商务、营销管理、数字经济、管理运筹学、商务智能、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I、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II、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III。
毕业生可在互联网、金融、IT、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等行业从事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系统研发、数据分析、商务运营等方面工作。就业面宽,专业适应性强,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威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香港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阿里巴巴、京东、今日头条、中国工商银行、中铁物资、中国民航信息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