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学姐说专业||语言与传播学院:传播学


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共融,国际视野下的专业探索之旅

传播2001班 王贝思

20322060

 

探寻传播之源:我与传播学的初识与共鸣

在初中毕业的那个盛夏,我怀揣着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决定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用我手中的相机去记录北京胡同的点点滴滴。

我穿梭在狭窄而曲折的胡同里,用镜头捕捉着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砖墙、雕花的门楣和胡同里悠闲自在的居民。我用心去聆听那些流传已久的胡同故事,感受那份独有的北京味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记录胡同,更是在记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当我将拍摄到的素材剪辑成一部小纪录片时,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惊讶于自己竟然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将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定格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胡同的魅力。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闻传播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将真实而美好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正是这次经历,让我对新闻传播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通过学习新闻传播的相关专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用镜头和文字去记录更多有意义的故事。在高考结束之后,我选择来到了北京交通大学的语言与传播学院,并在大二分流时选择了传播学专业。

 

理论与实践双翼:深入解析传播学的奥秘

在探索传播学的道路上,我不断追寻着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在学院丰富的课程体系中,我首先接触到了诸如传播学概论、传播史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传播学世界的大门。通过学习,我逐渐理解了传播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学者的思想精髓。这些基础知识为我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传播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基础课程,学院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实践课程和机会,让我有机会亲身感悟传播学的奥秘。在融媒体课程中,我独立完整地完成了一个融媒体策划案,形成了感动交大十大人物的报道策划。通过调研、拍摄、编辑等环节,我深刻体会到了传播的力量和媒体的责任。在跨文化与国际传播课程中,我更是学会了如何通过跨文化的传播策略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在这个课程中,我们结实了一位韩国友人,邀请他参与我们的采访拍摄,从他的视角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image.png

1 采访韩国友人

在大数据时代,传播学需要与先进技术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依托于交大的理工科资源优势,我们的传播学专业还开设了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相关课程。在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的课程中,我与小组成员关注到了频发的医闹事件,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探究暴力伤医事件的成因及解决措施,最终形成新闻长图,以可视化的形式完成了一则数据新闻报道。通过这些课程,我不仅掌握了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将数据可视化应用于传播实践中,提升传播效果。

image.png

2 数据新闻截图

 

 

实习磨砺真金:在多元实践中锻造传播技能

学院一直秉持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深知实践能力对于新闻传播学子的重要性。为了让我们能够在本科期间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积累实践经验,在我们2020级的传播最新培养方案中,特别设置了大三下的整个学期作为实习学期

在专业认知实习学期,我来到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实习。数字传播是人民日报社在开启融媒体改革之后成立的全资一级子公司,肩负着开拓党报数字化发行阵地重任,简单来说是一个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公司,也是我选择来到这里实习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做两个领域的“双重尝试”。

image.png

3 用实习公司的电子阅报栏合影

 

在实习的三个月里,我参与了几场重要的省部级活动的宣传工作,包括全民阅读大会、“共和国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进行了多种媒体内容的生产,包括访谈视频、新闻视频、新闻稿、策划案、微博文案;所制作的内容也涉及到了不同的领域,既有专家访谈,也有明星专访。

image.png

4 参与明星采访

 

当所写的新闻稿在各大媒体客户端上发布,当宣传方案在策划会上被采纳,当专访在同期访谈中获得最高的3k转发量和10w+播放量,当最后收到实习证明的那一刻,这都是我的收获,但它们只是显性的结果,我认为在这三个月中我的“隐性”收获——从一个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到真正走入媒体行业参与实践,使我获得的成长是更加巨大的。

除了媒体公司,我还积极尝试更多元化的行业实践。在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媒体中心,我参与视频策划与剪辑,扮演了小导演的角色;新浪微博直播运营部门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入参与平台运营并撰写直播策划案;在蓝色光标的营销科学部,我参与了AI产品的策划与出海策略撰写。这些丰富的实习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为我未来的职业选择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放眼国际舞台:拓宽视野,塑造全球传播者

国际视野对新闻传播学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跨越国界,与世界各地紧密相连。依托于学院的多语种优势,我也获得了许多国际交流的机会,与国际接轨,拓宽视野。

在大三期间,我加入了学院的外专引智项目小组,参与外籍专家讲座的会议管理工作,并在2023年学院举办的“中国健康传播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主题学术工作坊担任志愿者。在这个会议中,我有幸与“Health Communication”的创刊主编Teresa Thompson教授有了交流的机会。

image.png

图5 工作坊后的合影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是学院的实习实践合作基地,我在大三的暑假被推荐至中国网实习,担任国际合作编辑实习生。在这段实习中,我不仅需要完成中国网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共同建设的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的日常运营及稿件的撰写,也真正参与到了一些国际会议的报道工作中,例如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的第一平行分论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小微企业日活动等。在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期间,我有幸与老师一起采访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副总裁,包括撰写采访提纲,新闻通稿,剪辑采访视频等。在实战中了解到了记者这一职业所需的专业素养。

image.png

图6 新闻稿件截图

而在这段实习中,我又获得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被派往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WFP)进行一个月的线下联合办公,更深入地参与到了南南合作平台的网站建设中,协助项目执行官老师做网页改版及专题页策划的工作。当我真正参与到网页整体的策划过程中时,我感受到了面向全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推广时,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平台的重大意义。WFP经常会邀请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是农民到中国来实地考察,学习农业经验,带回到他们的国家对农业技术和政策进行改进。但是能够来的人员是有限的,由此带来的就是辐射范围的受限。而在南南合作平台成立之后,我们可以将线下教学的成果转化为线上的知识产品,尤其是通过图片详解、视频等形式,将教学成果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弥合了差距,让技术经验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数字社会对知识共享以缩小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的巨大助推作用

image.png

图7 实习结束时在北京联合国大楼门前的合影

 

结语

回首大学的四年,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成长与收获,我所获得的原本我当初选择传播学这个专业时要多得多。感谢学院为我们搭建的多元舞台,让我在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成长,逐步揭开了传播学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要感谢那个勇敢抓住每一个机会的自己,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让我能够在大学四年中收获满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