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积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对接国家发展新需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品德优秀、基础宽厚、思维创新、能力卓越、专业精深”人才培养总目标,秉承“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培养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引领科技进步、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建立多元特色培养体系



1.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学校自2016年起除特殊招生外,全面实施以学院为招生单位的大类招生培养。学生按照学院大类录取,入校后通过专业介绍和学业指导,在学生对各学科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优先按志愿分流,给予学生最大范围的专业选择空间。学校打通了相关学科内各专业低年级课程设置,科学重组、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按照相通、相近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公共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意识和创新活力,做到基础扎实、通专兼顾。


2.深化四通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制定本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课程分级设置,打通本、研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向上或向下选课,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实施科教融合创新计划、科研导师计划,强化科研育人,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就业导向的产学对接计划,强化学生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有高水平国际交流项目资源和灵活丰富的全英文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分互认等管理机制,支撑本科生国际游学交流,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和跨国沟通合作能力培养。


3.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不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原”“高峰”“知行”三大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高原计划”面向基础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前沿,以国家级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引领,着力打造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四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聚焦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拔尖人才;“高峰计划”面向交通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前沿,着眼未来技术,聚焦培养特色优势学科创新领军人才。学校建立詹天佑学院,为“高原”“高峰”计划的实施提供实体化平台,构建“3+5”本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实行专业主、辅修制度,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并全面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与全方位条件保障。实施产学联合培养“知行计划”,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实施本研贯通的校企协同“定制式”培养,聚焦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法治人才,11年来已累计与60余家优质企业联合培养优秀学生470余人。


4.注重综合素质与国际视野培养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强化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突出OBE人才培养理念、突出知行合一育才模式、聚焦能力培养导向设计、聚焦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的基本原则,并设置综合素质平台、基础能力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等四大培养平台;注重通识教育,出台体育、美育、劳育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打造了一批优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建设,设立多项出国(境)奖学金,具有相对完备的学生出国学习支持和保障体系。


5.实行辅修学士学位制度

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开设辅修学士学位,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大类修读另一专业的辅修学士学位,当所选专业人数达到开班条件时,学生可修读该专业的辅修学位,修满规定学分并满足辅修学位授予条件的,可在主修学位证书中标注获得该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二、以学生培养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平台



1.一流专业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已建有涵盖7大学科门类、69个本科专业的多科性专业结构和布局,现有4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校积极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打造以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为代表的智能工程专业群;推动建设5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不断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近五年新增设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系统、保密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运输工程、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一批重点领域热门专业。


2.一流课程与教材

学校不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五类一流课程;实施跨学院重点课程建设计划,部分重点课程由学院间合作建设,知名教授授课,并面向全部学生开放;整合通识教育资源,打造一批本研共享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截至目前,学校建有“五类”国家级一流课程67门,其中线上课程3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7门,线下课程1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0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累计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及国际平台上线中、英文慕课313门,上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精选优质课程247门首批上线国家智慧高教平台,选课超300万人次。学校积极推进优质特色教材建设,获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5本、“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北京市优质教材16本。


3.一流实践平台

学校重视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持续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高水平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建有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组建学院科技创新基地及活动中心11个。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设有5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场地;同时,学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了242个实践育人实习实践基地,覆盖了学校全部专业。


4.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6个;发挥高水平教授“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每年覆盖教师千余人次,不断强化教学名师与团队培育。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9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1名,32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5.一流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构建了内部监控与评估、外部评价与评估、专业认证、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质量年报“五位一体”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并强化质量监控与反馈,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提供强力保障;每年定期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收集、监测与分析工作,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强化质量数据利用,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6.一流智慧教学平台

学校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全校所有教室均建成智慧教室,并部署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了“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的深度融合,为满足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各种场景下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的教学需求提供坚实保障。依托智慧教室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教学效果。打造全息化教学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培养、教学服务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三、以学生良好发展为使命,实行多维学业保障制度



1.强化过程管理的学分制度

学校实行宽严相济、强化过程管理的学分制度。一方面学生在培养计划框架内根据兴趣和能力可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修完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能按时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学校实行灵活的休学制度,为学生休学创业等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学业过程管理,对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学生给予学业警示、留级、试读等处理,督促学生早日完成学业。


2.转专业与大类专业分流制度

学校有相对灵活的转专业政策,除了艺术类等有特殊限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有机会提出转专业申请,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转专业。每年大约300-400人提出申请,成功转专业的学生人数约为200人。我校实施以学院为单位的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大类专业分流按照志愿,结合成绩确定分流专业。大类分流时,除外国语言文学类入学报到后分流,经济管理试验班二年级第一学期分流外,其余大类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分流。


3.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制度

学校实行优秀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制度,每年根据专业情况和学生学业成绩,推荐一定比例的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除学业推免外,学校还设有多种特色推免方式,如卓越人才产教联合培养项目推免等。近年来学校平均保研率在22%左右。


4.本科生导师制度

学校实行本科生全员全过程导师制度。学生在学期间接受导师在学业学习、学术科研、实践创新等方面全过程指导。学生入学时配备学业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学生进入专业后接受专业导师指导,开展实习实训、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活动,达成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目标。


5.创新创业激励制度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必修学分,并将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纳入学分认定,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专项设置科研创新奖学金、学科竞赛优秀奖学金,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近五年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累计558项,获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713项;持续推进多项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引航和人才合作伙伴拓展等计划,不断提升就业市场建设质量,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6.三学期运行制度

学校推行三学期运行制,设置秋、春、夏三个学期,其中春、秋学期为“16+2”的标准学期,夏季学期为短学期。夏季学期可系统安排新生研讨、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社会与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全英文课程、境外访学交流等,通过长短学期结合、科学定位短学期功能,提高学习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开启新旅程

相约交大,我们等你

欢迎报考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