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6-09-02

人民日报头条:荣光双甲子 矢志育英才

发布时间:2016-09-02 23:37:51


120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瞄准国家需要培养一流人才

荣光双甲子 矢志育英才

人民日报 》( 20160902   14 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子在毕业典礼现场拍照留影。

张先睿摄

“高速率的传输究竟可以支持多高的移动速度?”

“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运行过程中,通信是可以保证不掉线的,那么再高一些的速度呢?到底多高的速度是极限?”

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心中,这些问题同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一样令人着迷,值得有人前赴后继地去探索。

在北京交通大学,一个个青年学子就在对这些问题的“痴迷”和探索中,不断成长成才。

跨越三世纪,走过双甲子,在这个秋天,北京交通大学即将开启新的历史征程。作为中国近代铁路管理与电信教育的发祥地,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所以交通为名的全国重点大学,天然而生“交融世界、通达古今”的胸襟与气度。北京交通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瞄准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人才,服务国家。一代代学子扎根祖国建设最前沿,一批批拔尖人才成为领军人物。

培养一流人才要有一流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每年以400公里的速度增长,需要多少数量的人才方能满足需要?

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机车车辆、信息化、运营管理,当前我国高速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升级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创新素养和科研能力,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北京交通大学的老师们给出了思考与实践——要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重大工程中培养优秀人才,坚持寓教于研,让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秉承爱路报国的优良传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是每一位交大学子从踏入校门时就印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北京交通大学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在创办初期,学校就以“造就铁路管理人才”为办学宗旨,为中国铁路事业初创期输送了管理和技术人才26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隶属铁道部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后铁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快发展成为一所服务于铁路事业的多科性大学。“进了交大门,就是铁路人”是当时交大学子求学报国理想的生动写照,“到铁路建设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成为无数交大毕业生的执着追求。

进入新世纪,学校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科专业发展带动人才培养。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重个性、有特色”的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转变。

近年来,学校以轨道交通优势学科为特色,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种子培养计划工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模拟创业实践体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打通“种子计划”和“创新创业双学位与辅修专业”之间的通道,为学生创新创业播下梦想的种子。

北京交通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舍得下功夫,舍得投入财力和人力。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的带头人都是长期执教于一线的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知名教授等。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经建成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国家级、9个北京市级以及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推进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让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具有潜质的工程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形成鲜明培养特色

多年来,我国一些城市正竭尽全力,投入巨资,多修道路,控制车辆及其行驶方式,寻求交通拥堵的破解之法。然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路通到哪,车堵到哪”的怪现象。这是为什么?

“如果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单纯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自友认为,“城市交通系统涉及人、车、路及管理控制系统等,其主体是全体交通参与者,这么多出行者都想尽快从起点到终点,那么这些出行者在路上是怎么分布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基础科学问题,大有规律可循。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必须从强化基础理论开始。”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逐步呈现“关键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系统集成化水平越来越高、技术与管理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三高”发展趋势。为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北交大在原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基础上,针对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领军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设计了研究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意愿,作出发展方向选择,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渠道,实现了从单一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从单一趋同性向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

学校根据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教学科研融合、学校企业联合和学科专业交叉的建设思路,创建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基于OBE理念并以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原则,进行各专业(方向)培养计划修订工作,强调了以产出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开设了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轨道交通试点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汉能新能源国际班等一系列特色班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体现分层次实施英才教育的基本思路,提高了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同时,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载体,将企业、学校、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建设高水平实践平台,获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另一方面强化产学协同育人,连续5年实施“3+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提前介入、全面参与学生培养过程,缩短了培养周期,提高了企业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为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在15个可认证的工科专业中有11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和评估。今年上半年,作为全国两个考察院校之一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获得一致肯定,为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提供了重要支持。以“海外项目经理培养试点班”为载体,采用“3+1+2”学科交叉和产学联合培养模式,选拔学生进行海外学习,培养掌握轨道交通特色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国际工程建设规则,具有深厚工程专业基础和熟练的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培养“知华、友华”的交通领域人才,学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联合建设了中俄交通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以理工为核心学科的境外办学机构,也是中国轨道交通第一个“走出去”的境外办学机构。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作,在威海市政府和南海新区支持下,举办威海校区北交—兰卡大学学院,实现国际化的政产学研合作。

教育体系与行业发展前沿同步对接

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是一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道路上的探索与尝试。学校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推动师资平台、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和科研训练体系的内涵建设,实现教育体系与行业发展前沿的同步对接。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校企互补,把现场问题、前沿理论、先进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校内教师增强工程背景,企业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形成了一支产学融合和互补的新型教师队伍,实现了对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同时,学校与企业导师定期进行交流,使他们熟悉人才培养环节,并用行业实践经验充实实践课程内容。

在教学平台建设上,注重理论平台与实践平台的双建设,根据研究型、工程型、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既强调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又侧重工程实践的技术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产学联合共同搭建校内与企业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科研训练体系建设上,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群、开展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等,促进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引进课堂、引进实验、引进教材和引进毕业设计;通过设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自主式科研训练体系,固化到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

绵延的轨道,托举着强国的动力;散射的电波,播撒着富民的信息。北京交大人永远以朴素的形象、务实的作风、勤勉的态度、创造的思维,在一寸寸交通轨道的铺展中,踏实践行着自己的主张:爱路报国,百年传承,求实创新,引领发展。

文字:安 薇 竺超今

图片:

编辑:bjdxww1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